羊是从野羊驯化而来的。在野曰兽,在家曰畜。人类在驯化了狗之后就开始驯化野羊,距今有8000~11000年的历史。人类开始种植庄稼后,早期的麦田和其它的谷物用地吸引了当地的野绵羊和野山羊,在人类的辛勤培育下,将其驯化为绵羊和山羊,这些羊所出产的羊奶成为人们最好的食物,满足了人类饮食需求。古人养羊不仅为了吃肉、喝奶,羊毛织品在人类挡风御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时“羊”与“祥”是相通的。通过对字源、语源进行文化学研究,我们还能扑捉到大量关于羊与早期文化生成关系的信息。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以“六畜”为字根的各部分字,羊占首位:“羊言为善”、 “羊食为养”、“羊大为美”,渗透着“羊文化”的很多汉字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咀嚼。
养羊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它是构成我国传统意识文化形态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龙”之说都是后来的事情。这种传说中的动物没有出现之前,“羊”曾是不少部落的图腾,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也都与“羊”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并且,最早以“羊”作为部落图腾。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是非常古老的行业,中国人喝羊奶已有几千年的时间。新石器时代由于过于密集的农业活动使土地变得贫瘠,导致了人类制造的第一场环境灾难。因此,人类开始更多的养羊,因为羊能够依靠不适于耕种农作物的贫瘠土地存活下来。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过羊骨或陶羊,说明中国北方养羊的历史有可能早到六七千年以前。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羊骨的遗址已分布南北各地。
在我国最早的朝代夏朝,就曾有过养羊事宜的记载。《楚辞·天问》记载,夏启征服了有扈氏后,强制他们成为牛、羊等牲畜的奴仆,为牛、羊服务,从事“牧夫牛羊”。到了商朝,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羊乳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阶段,畜牧养殖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此时,人们的生活观念中形成了“马、牛、羊、猪、犬、鸡”六畜观念。在羊被列为家畜之后,羊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先秦时期,吃羊肉成为一种尊贵身份的体现,是王公贵族才能享有的特权。秦朝统一中国后,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羊肉价格随着产量增加逐渐降低。
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因战争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和耕地,羊肉便成为普罗大众餐桌上的日常菜肴。
自商朝开始,羊肉、羊乳、羊毛等都被人类所利用,其中羊乳这一高营养的食物成为了夏商时期人类重要的营养和热量来源,也成为人类饮食与味蕾的双重享受。
宋代年间,《诸蕃志·中理国》一书中曾提到众多和羊相关的美食,其中重点写明了羊肉是宋代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食材,真宗时期御厨甚至每年“食羊数万只”。到了清代,全羊席开始出现,完成了羊饮食文化的飞跃。
在吃这件事上,古代人的思想相当积极。在吃羊肉的同时,还不断地挖掘羊乳的营养价值。作为一种营养乳品,羊乳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分子小,蛋白凝块细软,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古时 “羊食百样草,其乳滋补”这句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不只饮用羊奶,还将羊乳做成各种食物,丰富羊乳文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就记载过当时用羊奶做奶酪的方法,“羊产在日,直以手核令破……饱草,便可作酪。”
与此同时,羊奶的医学保健功能也被多次挖掘。古今医学都已证实,羊奶不但营养价值高,还具有消炎、护肤、抗衰老的医学保健功能。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羊奶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润心肺、治消渴、疗虚痨、益精气、补肺肾气和小肠气”。
姚可成著《食疗本草》记述:“羊奶亦主消渴、治虚痨、益精气、补肺、肾气、和小肠。合脂作羹,补肾虚,利大肠”。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记载∶“山羊奶,奶性凉,能定喘治疗烦渴”。
《传世养生本草》记载:“山羊乳滋补,性味平和,诸无所忌”。
《老学庵笔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其中吃羊肉更是有加官进爵的意思。
《食医心鉴》、《中国药膳学》、《中国补品》等医药典籍对羊肉均有记载。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羊肉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是食疗进补的绝佳食品。
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流行饮用羊奶之后,东南亚的一些较富裕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关注羊奶,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区,特别是台湾的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已被广大父母接受。另外,一些伊斯兰教的国家,如尼泊尔、伊朗、印度等高阶层人普遍选择饮用羊奶。历史上中国的内蒙、西藏等牧民普遍选择饮用羊奶,并以羊奶做奶茶、奶酪等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