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牛羊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羊肉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亮点?实施后将取得什么效果?如何落实落细?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金海,对方案进行全面解读。
据了解,2020年我国牛肉进口量跨过了200万吨大关,达到了212万吨。比2019年度进口量陡增46万吨。2020年我国肉羊出栏量约3.2亿只,存栏量近3.1亿只,羊肉年产量49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0.46%。我国居民羊肉绝对消费数量不断上升,人均达到3.5-3.6公斤,相当于每5个人一只羊。
“牛肉消费势头的刚猛,反映了两大特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措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自信和健康意识,把牛肉消费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陡增的进口牛肉量没有抑制住始终高位运行的牛肉价格,给牛肉增产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农村部敏感把握住了社会和市场发出的‘讯号’,把‘十四五’这5年作为一场牛肉增产、产业发展战役,为肉牛产业量体裁衣式地制定了这个‘干货满满’的行动方案。”曹兵海表示。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羊肉生产和消费上。金海介绍:“保总量、保供给只能靠自给。羊肉已从区域性消费产品成为全国性消费产品,从局部特定群体消费为主成为全民消费产品,从户外消费为主成为户外户内消费并重。但当前的生产能力不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五年行动方案推出。”当前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正处于“两转双增”的关键阶段,生产方式由放牧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舍饲方向转型;羊肉产品市场需求由大羊肉向羔羊肉和肥羔肉转变;北方肉羊主产区规模化养殖数量显著增加;南方青绿饲料丰富的地区、“东北黄金玉米带”和农副产品富集区肉羊饲养数量显著增加。羊产业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处在爬坡过坎的发展关键期,研发与“两转双增”阶段配套的肉羊全产业链支撑技术是我国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实现《五年行动方案》目标的关键所在。
曹兵海认为,可以用“绣花针”和“金箍棒”来形容此次方案的“干货”。“绣花针”即四两拨千斤,直接刺准了产业的命门穴——“基础母牛”,母牛是产业的基础。“扩大母牛产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加母牛存栏头数,一是提高基础母牛的繁殖效率或者说繁殖成活率。这枚绣花针,可以说是整个方案中“画龙点睛”的一笔。“金箍棒”则是在释放母牛产能这个基础之上,明确“怎么干、干什么”的指引,可以据此进行“推土机”式的发展推进。从良繁良育到好草好料好肉的生产与供给条件建设,从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到产业结构与产区结构调整,从省、县域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效应的谋划到具体的品牌形成,全方位进行了可操作指导和务实督促。
金海表示,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标准化生产,构建现代化的生产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五年行动方案》的发布非常及时,目标定位明确,重点任务切中产业补短板所需,从增加基础母畜产能、推进品种改良、扩大饲草料供给、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都有明确任务,从全产业链角度指明了牛羊产业发展方向,抓住了“牛鼻子”。
方案提出,到2025年,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羊肉产量分别稳定在680万吨、500万吨左右;牛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0%、50%。
“可以预想,这个方案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实施,我国肉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国产牛肉产量和质量都会有整体上的大幅提高。”曹兵海认为。表现在肉牛品种的多样化和提高的生产能力,带来更丰富的牛肉产品;产区之间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和养殖生产主体的特色化产品,产出更多的公用品牌和个性化品牌;在母牛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的前提下,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会展示强大的供给保障能力和产业带动效应;从草料到牛肉、从牧场到餐桌、从技术意识到服务价值,会出现一个升级了的、价值链更加突出的产业链。
方案提出,要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肉牛肉羊遗传改良计划,遴选一批国家肉牛、肉羊核心育种场,完善生产性能测定配套设施设备,持续推进引进品种本土化,培育专门化肉用新品种等。
金海介绍,肉羊品种方面目前以区域性的小品种为主,没有形成影响力大的“当家”主导品种,联合育种机制和从原种到商品生产的杂交利用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从羊产业上看,实现羊肉自给率85%的目标,培育适合舍饲的多羔羊品种及提高牧区肉羊繁殖率是当务之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的“十四五”重点任务提出了培育多胎多羔绵羊与山羊新品种(系),选育适合农区、农牧交错区养殖的“当家”母本主导品种,打造从安徽、湖北、河北到内蒙的多羔羊走廊。这样的规划构想改变了过去国外做什么我们跟着做什么的策略,绕开国外培育专门化的肉用父本品种的思路,重点选育年产3个羊羔的配套系母本品种。国外这样的母本品种很少,我们拥有这种的多羔母本品种,再与当前引进运用成熟的国外优质父本杂交即可,走差异化竞争道路,这样就实现了种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曹兵海表示,方案对肉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是以往政策支持的强化。例如,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并为之完善生产性能测定配套设施设备;培育专门化肉用新品种;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保种场、保护区建设,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利用。对农牧民购买优良肉牛冻精和公牦牛给予适当补贴等。
方案提出:牧区要结合草畜平衡,以稳量提质为重点,增加基础母畜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农区要围绕适度规模发展,以增产增效为重点,提升发展水平;南方地区要科学利用草山草坡和农闲田资源,发展肉牛肉羊生产。
据了解,我国南方(14省市含上海)有占全国存栏37%的母牛,生产了全国牛肉产量26%的牛肉;有占全国52%的人口,消费了全国产量58%的牛肉。
“数据告诉我们,在牛肉生产与供给消费上,我国南北方之间、大南方自身都处在不平衡、不协调的维度。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一方面增加了肉牛产业生产和消费成本,一方面表明肉牛产业在南方具有很大的增量空间。现在每天在几千公里的南北之间,正在发生着司空见惯的‘北牛南运’现象。”曹兵海表示。
通过这次五年发展行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南方消费大市场附近,开展“就地生产、就近供给、就近消费”的绿色低碳牛肉生产工程。南方各省本来就具备一定的母牛存量、肉牛生产的土地和饲料资源条件,只需根据各地的具体市场需求,采用适合本地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的方式,用适合本地需求的牛种和技术,为本地民众生产适合自己口味的牛肉,形成特色产业,形成竞争力。具体来说,南方要形成因地制宜的南方肉牛产业模式如生产、技术、经营、商业模式等,未必生搬硬套北方的生产模式。北方要在发展增量的同时,向规模化下的精细养殖与牛肉深加工和精细加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为“变运牛为运肉”这个必将到来的新业态打好基础。
金海表示,南方主要以山羊养殖为主,青绿饲料丰富,有产业基础,可以做大增量。
曹兵海表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是长期危害牛羊健康的动物疫病,我们都知道加大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落实和完善免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措施等是当前最好的防控手段,开展疫苗研发、建设动物疫病净化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无疫小区是产业愿景。
但上述防控手段和愿景,遇到了“活牛运输”传统商业模式的挑战。禁止活牛运输或者缩短活牛的运输半径,能大范围防控疫病,甚至能净化产区产地,提高生物安全水平,但会一定程度影响经济运行和养殖业者的现实利益。平衡度难以把握,因此处于“病发”、“治病防疫”、“监测监管”的大循环当中,因此方案“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加工设施,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向“运肉”转变。倡导健康消费,逐步提高冷鲜肉品消费比重”。
金海也认为,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当前全国全面净化难度很大,但一个场一个场净化是可行的。当前强化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监管十分重要,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也非常必要,跨省调运活畜是造成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变革线下集中交易方式,建立有序的流通和线上交易方式,促进“运活畜”向“运肉”转变,严格检疫监管。
为保障顺利实施,方案围绕目标以项目的形式按照产地、资源、市场、环境协调以及抓强扶弱的原则进行了资金和政策整合,采取了项目实施省的省长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还在行动过程中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落实养殖用地、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活畜抵押和保单抵押贷款试点等政策,推动扩大牛羊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在强化市场机制上,鼓励并推进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经营,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加强产销监测预警,定期发布市场监测信息,引导生产预期等。
“不管南方还是北方,都需要借方案实施之际,加速完善政府支持和商业行为主导下的组织化机制。地方政府和实施主体需要结合行动方案任务指标的具体要求与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来实施。”曹兵海表示,行动方案侧重的是“生产”、“规模”、“产量”,实质是在打造产业链,要求的是“在哪里、干这些、这样干、做到这个程度”,结果是必然有“产品”生产出来。这些产品需要有“可口”的市场来消费,才能形成价值链来支撑“方案”打造出来的产业链。希望“手抓方案,眼盯市场”来实施。
金海认为,目标和具体任务明确了,产业布局有了,具体怎么做,下一步还需要中央和地方出台具体的落地政策。比如出台完善补贴、扶持等政策,如种羊补贴、肉羊场专用机械专项补贴、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补贴、流通领域冷链补贴等,这些关键环节补贴政策对产业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多方合力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如国家和省区级产业技术体系要对“卡脖子”技术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如种业产能、幼畜存活率、羊肉产品开发加工等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引导构建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生产体系和整个产业链条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发展合力。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以繁殖为主,这是风险最大最难的环节,需要多扶持。龙头企业主要任务是做规模做品牌,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